《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技术标准》自2022年6月1日起实施
发布日期:2022-05-10 来源:住建部、中国工程建设标准知识服务网

《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技术标准》自2022年6月1日起实施

随着我国城镇化率超过60%,城镇化正在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提升方向转型,以完善城市功能、提高生活品质、推动绿色建设为目标的高质量发展正在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同时,伴随5G、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与信息化创新也加速了高质量城镇化发展,实时动态的城市运行服务正在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1.png

2020年3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杭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时提出:“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广阔。”为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重要遵循。

2020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城市信息模型平台(CIM)基础平台的指导意见》;2021年5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了《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技术导则》(修订版)。


城市信息模型(CIM)

City Information Modeling

城市信息模型是以建筑信息模型(BIM)地理信息系统(GIS)物联网(IoT)等技术为基础,整合城市地上地下、室内室外、历史现状未来多维多尺度空间数据和物联感知数据,构建起三维数字空间的城市信息有机综合体。


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完善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和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构建城市数据资源体系,推进城市数据大脑建设。探索建设数字孪生城市。”其中,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是建设数字孪生城市的重要支撑,服务于城市动态运行治理,聚焦于城市规建管全生命周期的创新。


实践案例

以雄安为例,针对规划、建设、管理全生命周期,雄安CIM以指标体系为抓手,建立起从城市、组团、单元、地块、建筑、构件等层层传递与互动的交互机制。

2.png

在区域或城市层面上设定的战略性指标,如绿色、智慧、韧性、宜居等,在专项管控单元中进行分解细化,包括生态、功能、交通、市政、海绵、地下空间、形态、社区等单元,根据各自的专业属性,各自范围不一,面积为十几至几十平方千米。

这些指标进而传导到以行政管理为主的控规单元,分解到控规地块,面积约为1~5公顷,建立指标、边界、形态联动管控的体系。之后,再分解到建筑、设施、绿地园林等层面,再细分至诸如墙体、梁柱、材料等构件,这些也是物联感知器件挂载的地方。
对于拉条成网的市政管线与道路,进一步传导到线形控制单元,落实到线性工程以及相对应的部件之上。这属于规划和建设阶段层层传递的逻辑,确保战略目标能最终落实到建设实施中。
 

3.png

不过,对于管理运营,则由微观的部件层级上采集的信息,汇聚到建设设施、绿地园林、线性工程,再聚合到控规地块或线性空间对象上,再传递到控规单元、专项管理单元,直到组团和城市,从而辅助判断不同层级的城市管理和运行绩效。规划建设阶段与管理运行阶段的两种传导过程,构成了闭环,也实时进行交互影响,特别在控规单元和专项管理单元中进行地块层面的指标动态平衡,实现容积率、工作居住人口、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单元平衡,以满足城市的动态性与复杂性。

同时,平台也强调更为开放的多专业协同逻辑,在线提供包括地上、地表、地下的数字底板,形成三维规划设计条件以及相关的计算工具,推动不同专业在同一空间范围内的协同能达到最优,至少辅助各方发现各个专业在空间管控上潜在的矛盾点,最终形成可查询、可追溯、全透明的空间治理档案。
与此同时,建立起一套总规、详规、专规(含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彼此联动的机制,从路网结构、市政支撑、公服覆盖、资源荷载、功能绩效等方面,以仿真模拟为支撑,建立了空间形态参数化调整模式,从而为在线会商、在线招标、开放众规、公共参与等提供有效的支撑工具,以满足规建管全生命周期中形态与功能决策的战略性与可操作性之间的多元平衡。

为规范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建设,推动城市建设、管理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前期部分城市的试点工作,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内先进标准,编制了《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技术标准》CJJ/T 315-2022,将于2022年6月1日正式实施。(点击这里查阅全文)

《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技术标准》CJJ/T 315-2022适用于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的建设、管理和运行维护。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共6部分,分别为总则、术语、缩略语和代码、基本规定、平台架构和功能、平台数据、平台运维和安全保障。

上一篇 : 暂无
下一篇 : 权威发布 |《混凝土快速修复技术规程》
江西省科协网站
江西省住建厅网站
中国建筑学会网站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网站
江西省土木建筑学会联系电话:0791-86256517;地址: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省政府大院机械大厦9楼;邮政编码:330046;备案号:15693441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