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专访丨纪念4·20雅安地震十周年:提高结构韧性,保障建筑安全
发布日期:2023-04-21 来源:建筑结构

建筑结构·专访丨纪念4·20雅安地震十周年:提高结构韧性,保障建筑安全

提高结构韧性    保障建筑安全



本期受访嘉宾:

周云  广州大学教授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防震减灾工程分会理事长       


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了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公里。该次地震造成了大量房屋倒塌,仅震中区域的芦山县和宝兴县倒损房屋数量就达到25万余间,累计造成230余万人受灾。

《建筑结构》Q01:时值芦山地震十周年之际,您对当年的“楼坚强”怎么看?

周云教授:当年的“楼坚强”是芦山县人民医院门诊综合楼,结构形式为框架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0.15g),采用了83个隔震支座,是汶川地震后澳门特别行政区援助芦山县人民医院的灾后重建项目之一。“楼坚强”在设计阶段采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版)进行设计,在芦山县里氏7.0级强震下,“楼坚强”整体建筑完好;建筑物内人员感受摇晃的程度低于非隔震建筑。虽然施工过程中未按照设计要求合理处理隔震沟和散水,但是未影响主体结构的隔震效果,很好地实现了抗震设防目标。

地震后,由于广大结构设计人员密切关注该建筑,我们采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对“楼坚强”的隔震性能进行了复核,结果表明能满足新修订规范的相关要求。在最近9·5泸定地震后,相关专家再次前往“楼坚强”进行考察调研,“楼坚强”在该次地震中仍然无恙。多次震害表明,按照规范进行设计的隔震结构是可靠的、安全的。

《建筑结构》Q02:芦山地震后,我国隔震技术取得了哪些方面的进展?

周云教授:芦山地震后,“楼坚强”的事情被人们津津乐道,同时树立了政府部门以及工程技术人员对我国隔震技术的信心。2014年建设部发布了《关于房屋建筑工程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的若干意见(暂行)》,有力地推动了隔震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当前,隔震技术逐步被业主、设计人员以及人民群众所接受,使用隔震技术的工程不断增加,尤其是各类大型公共建筑,如北京大兴机场等,隔震技术的推广应用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隔震技术的推广应用过程中,相关的标准规范也在有序“落地”。国家标准层面,发布了《建筑隔震设计标准》(GB/T 51408-2021)以及涵盖各类产品的标准,如《橡胶支座第1部分:隔震橡胶支座试验方法》GB20688.1-2007或《建筑摩擦摆隔震支座》GB T 37358-2019等。地方标准方面,部分地方政府结合当地抗震设防的实际需求制定了相关标准,如云南发布了《建筑工程叠层橡胶隔震支座性能要求和检验标准》 DBJ 53/T-47-2020等。

在相关软件开发方面,我国结构设计软件开发企业逐步打破国外软件的技术壁垒,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隔震分析设计软件或内嵌模块,助力我国工程技术人员高质量地完成隔震结构设计

《建筑结构》Q03:泸定地震中,隔震建筑出现了隔震支座阻尼器的破坏,您怎么看?

周云教授:对于泸定地震中出现的隔震支座、阻尼器破坏问题,我们倡议对原设计进行复盘再认识,弄清当时设计条件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差别,对比隔震支座、阻尼器的设计性能需求与泸定地震中实际性能需求的差别,明确产品破坏的原因,旨在不脱离原设计条件下评判好坏。

隔震支座、阻尼器所代表的隔减震技术相对传统抗震技术而言,是一项新的技术。除 “楼坚强”外,全世界范围内亦有不少使用隔减震技术有效地保护建筑结构的案例,不能因为泸定地震中出现问题就对隔减震技术全盘否定,而应该科学地、辩证地、全面地对其进行剖析。

当然,此次地震也暴露出的隔减震产品质量问题、细部构造设计问题以及施工监管问题等,需要群策群力,积极提高全行业对隔减震技术的应用水平。

《建筑结构》Q04:今后怎么避免出现这样的破坏?

周云教授:为了避免类似情况再发生,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控:

(1)明确隔、减震设计的条件,在结构设计阶段对隔震或消能减震结构进行一体化分析和设计,给出隔震支座或消能器与主体结构连接构造详图,在图纸中明确隔震支座或消能器的设计参数,检测与施工要求;

(2)隔震支座或消能器产品的生产应符合设计图纸和现行规范的要求;

(3)制定专项施工方案,提高施工质量,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监督管理,严格按验收规范要求进行验收;

(4)在使用阶段定期对隔、减震产品进行检查、维护和保养,确保在发生地震时可以正常工作。

《建筑结构》Q05:您主要是从事消能减震技术研究,您认为隔震好,还是消能减震好?

周云教授:隔震技术和消能减震技术都是好的结构减震控制技术。工程中是选择隔震技术,还是消能减震技术,应根据工程项目的场地条件、建筑类型、建筑体型、建筑高度、结构体系、结构类型、设计水平、施工水平和经费预算等方面综合考虑确定。

《建筑结构》Q06:消能减震技术有哪些新产品?应用如何?

周云教授:目前我国应用最多的消能减震技术产品主要有黏滞阻尼器、屈曲约束支撑等。为了避免技术上“卡脖子”,同行们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我们团队最近几年也开发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消能器,例如铅黏弹性阻尼器、扇形铅黏弹性阻尼器、高性能屈曲约束支撑、钢管铅阻尼器、钢管叠层黏弹性阻尼器和圆波形波纹钢板阻尼器等。部分新产品已在重点工程中得到应用,如在全亚洲最高的全钢结构超高层——广商中心大厦中应用了高性能屈曲约束支撑。

《建筑结构》Q07:近期地震中,填充墙、楼梯间仍然破坏很多,也很严重,有什么办法吗?

周云教授:填充墙、楼梯间的震害问题在2008年汶川地震时就暴露出来了。为了解决填充墙的破坏,我们研发了具有韧性的阻尼填充墙,并针对装配式结构提出了减震墙板;为了解决楼梯间的破坏,我们研发了消能减震楼梯间,把楼梯设计成消能减震楼梯,楼梯间的填充墙设计成阻尼填充墙,明显改善了传统楼梯间的抗震性能,使得楼梯间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安全岛”。

从目前工程的应用来看,这些技术性能好、经济且施工便利,值得更广泛的推广。目前,《消能减震墙应用技术规程》、《消能减震楼梯应用技术规程》正在编制中,近期将发布这两本规程的征求意见稿,也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建筑结构》Q08:目前,很多省市纷纷编制了地方隔减震技术标准。您怎么看?

周云教授:从全国通用的层面上说,隔震、减震标准有《建筑隔震设计标准》GB/T 51408-2021、《建筑消能减震技术规程》JGJ297-2013、《建筑消能阻尼器》JG/T209-2012等;图集有《建筑隔震构造详图》22G610-1、《建筑结构消能减震(振)设计》09SG610-2等,基本满足工程需要。

地方标准的编制一方面要结合当地条件和实际编出特色,另一方面在遵循国标、行标的原则和规定下,对国标、行标进行细化。每个地方根据实际情况编制标准,能够推动当地隔减震技术应用,应该鼓励。

《建筑结构》Q09:您对中国减隔震技术研究与应用怎么看?

周云教授:经过多年的实践以及地震考验,我认为隔减震技术是提高结构抗震性能的必由之路。我国已具有基本满足工程需求的多类型多规格产品,已发布保证产品制造、简化工程设计和提高施工质量的较完善标准,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当然,要实现隔减震行业健康发展,进一步推动隔减震技术应用,尚需:(1)提升设计水平,(2)提高管理水平,(3)提高施工水平。同时抓好两项工程,即产品的供给与质量、标准的建立与完善。最后,希望所有同行共同努力,选用隔减震技术,使我们的建筑抗震性能更好,更安全,更韧性!


结 语

通过周云教授的解答,让我们对当前国内的隔震、减震技术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知。这些先进的技术在提高结构韧性的同时,更好地保障了建筑的安全。希望这些先进技术以后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工程,造福人民群众。

周云

广州大学教授/博士、副校长。
主要从事结构隔震与消能减震控制、结构抗震与加固改造、高层与高耸结构风振控制、轨道交通振动与噪声控制。先后主持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羊城学者首席科学家项目等三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获国家发明、实用新型专利80余项;主编国家行业标准《建筑消能减震技术规程》,标准化协会标准《屈曲约束支撑应用技术规程》,参编国家、省(行业)标准《高层钢结构技术规程》、《高层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等10个规范或规程;出版消能减震著作8本, 出版<<防灾减灾工程学>>等研究生、本科生教材8本;获省(部)、市科技进步奖6项。兼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防震减灾工程分会理事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业委员会委员及多个协会(专业委员会)委员、《建筑结构》、《土木工程学报》、《建筑结构学报》等7个学术刊物编委。先后被评为南粤优秀教师、省“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先进个人、广州市劳动模范、优秀专家、市“121人才梯队工程”后备人才、高层次人才。


上一篇 : 建筑结构丨中建西南院总工龙卫国:国家标准《胶合木结构技术规范》修订情况介绍及工程实践
下一篇 : 必读!团体标准的起草工作
江西省科协网站
江西省住建厅网站
中国建筑学会网站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网站
江西省土木建筑学会联系电话:0791-86256517;地址: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省政府大院机械大厦9楼;邮政编码:330046;备案号:156934416-6号